2022年的中美關系并不平靜。盡管拜登政府宣稱“四不一沒有”和“不尋求新冷戰”,但美國事實上仍在推進中美經濟“脫鉤”,與北約、亞太國家開展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合作。此外,時任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地區導致中美外交關系遇冷,臺海局勢空前緊張。
然而中國商務部最近發布數據顯示,中美2022年貨物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6906億美元。中美貿易能夠在上述不利因素下逆勢上揚,其背后當然有美國需求增長、美元升值等經濟原因,但也雄辯地說明 中美關系不是“零和”博弈,仍具有合作共贏的空間。
在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個經濟大國產生了深刻的經濟相互依賴。中國除了出口日常消費品外,也是美國一些工業部門的元件供應商,而美國企業也從包含14億人口、4億中產階級的廣闊中國市場受益。盡管美方自特朗普時期以來試圖破壞中美經濟合作、減少對華經濟依賴,但中美貿易額近年來卻屢創新高。事實上,就在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2018年,中美貿易額達到6335.2億美元的高位。 當時有專家認為這是美國企業抓緊囤貨導致的“回光返照”,然而中美貿易額在2021和2022年卻再次走高,說明中美貿易在政治阻撓下仍然潛力巨大。
第一,中美經濟往來是美國企業和人民的自然選擇。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杜大偉近期表示,中美貿易是“基于經濟效率的企業選擇”,而強行“脫鉤”則會對美國民眾生活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前美國貿易談判副代表艾德·格雷瑟指出,“到目前為止,消費者和商界的選擇比政府更加強有力”。中國美國商會2022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指出,83%的美國企業未計劃將制造或采購撤離中國;在2022年底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約200家美企與會。面臨來自美國政府的對華“脫鉤”壓力,一些美企自發采取了諸如“中國+1”的跨國布局模式,這說明中美經濟合作仍是市場規律決定的大趨勢。
第二,美國很難建立一個排除中國的新經濟體系。中國已經不再是僅通過密集勞動力進行低附加值生產組裝的“工廠”,而是一個產業鏈相對完整、基礎設施相對健全、管理和創新機制相對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是獨特而又難以替代的。中國在全球廣泛發展貿易伙伴,與世界各國開展合作。盡管部分反華政客宣傳“不買中國貨”,轉而進口其他國家的商品,這些商品的制造和加工也往往涉及中國。而從第三國的角度來看,對華經貿往來不僅具有互惠性,而且也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美西方的合作選項,深化對華合作符合當事國利益。因此,大多數國家都不希望少數政客在經濟領域挑起非此即彼的意識形態對立。
第三,從根本上來看,中美兩國在2022年能夠繼續發展貿易,是因為兩國國內經濟相對穩定,提供了足夠的產能和消費需求。例如,中國克服疫情擴散和極端天氣等不利因素,2022年GDP增長3%,經濟總量已突破120萬億元。在疫情、能源、糧食、債務、戰爭風險等多種挑戰席卷全球的當今,只有經營好國內社會經濟環境才能抓住國際經濟機遇。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都應將國內發展和治理,而非意識形態對抗當作后疫情時代的首要任務。
另一方面,少數國家意圖通過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干擾他國發展,通過挑起各地緊張局勢坐收漁利,但在高度連結的全球經濟體系下終將反噬自身。例如,部分美西方政客強推所謂“供應鏈重塑”,導致當今美西方多國的通貨膨脹普遍居高不下。
來源:中國日報